主页 >详情 详情


    如何通过高效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0724baidu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2-6-7 14:45:09  点击:1846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想离不开备课、课堂教学及教学后的反应和反思三个环节。而今天我的发言主要围绕备课这个环节来说。


      我想无论是否进行课程改革,备好每一节课对实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通过备课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我想就语文教学谈一下几点:


      1、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吃透文本,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通常教学参考上都会想每一个语文老师展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但是这个理解是否百分百的准确和深入、教师如何将文本教学与当下勾连、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每一个教师对文本个性化地、与时俱进的解读。如在读东山魁夷的《我们的风景》一文时,我突然想到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我的美丽的日本》,虽然两文的角度不同但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民族所独有的对自然的审美和感悟却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对自然的观照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视角和文化心理。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有意识地在文章解读结束后给学生读了川端康成的这篇散文,让他们去体悟和感受两篇文章在对自然描写的共同点,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他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说出了很多让我惊喜的见解。


      对文本的把握不仅需要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对文本中的细节也同样不可忽视。我在备《对联研究》一课时,看到教参上并未直接准确地讲出“二月杏花八月桂”的准确含义,我也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就掠过去了。第二遍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奇怪,这个地方提二月和八月是何用意?为什么是杏花和桂花而不是荷花菊花呢?这和勤学苦读、珍惜时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随即恍然,原来这里是指古代的春、秋二闱。可见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这种深入探究的精神要让学生具备,那么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2、在备课时应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此来指导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重难点,这对实现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有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就是在每一节课都安排各种名目的活动:接力朗读、角色扮演、人物品评、模拟现场等等,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空虚。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么多活动哪一个或者哪几个是围绕这节课的重心安排的?些活动如何体现板块的推进,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想清楚。在上学期语文组的活动中,在听了许多老师精彩的展示课和胡老师的评课后,我感到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备课时最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我在这节课要设计什么活动,而应该明确这节课我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3、备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这一点应该说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很重要但是最难把握的。我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有时对自己设计的整个课堂流程非常满意,觉得上课时应该是万无一失,只要按部就班,学生在我的指挥下上完这节课就好。但课堂确实是动态的,学生的反应也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学生的反应在我的预设之外时,常常会费九牛二虎之力用我的“智慧”再把他们回我的设计之中,但过一会,我指东,他们又往西。所以我觉得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威的、课堂指挥者的角色上,而应该兼具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两个角色。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上也不致让一些生成性的资源流失。如在上《曹刿论战》一课时,我在疏通字词、理顺结构之后,进入到品析人物这个环节,突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鲁庄公的性格特点中还有一点,就是轻信。你想如果曹刿是个间谍怎么办,他对曹刿言听计从,岂不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代价?”其他学生一听也纷纷附和。我一愣,第一反应是,这小子是不是存心作对呀,这里恰恰说明的是鲁庄公的开明,善于纳谏啊。但是我也看到一些学生或置疑或赞同的目光,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想我不能直接把我的看法强加于他们,而且这个问题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于是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觉得这里表现的是鲁庄公的轻信还是他的开明,为什么?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也进一步深入到对春秋时代背景的认识和了解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在教学中的小插曲,它们背离了我们最初的预设,但是它们又是难得的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只有教师摆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参与的快乐,而如果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预设,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课堂必然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会被遏制。


      4、备课应该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上学期的听课中,我感到在许多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老师们都注意到了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联系实际,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徐菲老师通过电视频道的选择入手进入了对课文中三代人的不同选择的分析;蒋玉涵老师通过对中秋节赏月这一话题的探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月迹》;吴静焰老师通过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小石潭,让学生以盎然的兴趣开始文言文的学习;陈颖婕老师在讲授《河与沙》一文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新疆河流由水量充沛到枯竭干涸的巨大反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的恶化,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勾连生活,贴近时代,设置情境,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会激发学生课下的思考河探究。


      这四点主要还是一种狭义上的“备课”,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更广阔地范围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